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一切問題都要到現場去實踐”

周恩來重視實地調研

2023年08月23日08:3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和保證。周恩來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屢次強調“一切問題都要到現場去實踐”。新中國成立后,他幾乎每年都安排調研活動,通過一次次的實地調研,周恩來為全黨正確認識形勢,制定一系列重要決策作出了突出貢獻。

  調查研究要去偽存真,不要流于表面

  周恩來指出:調查研究與實事求是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實事求是“這四個字,話雖簡單,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如何做到實事求是?首先要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另一方面,他又反復指出:調查研究要去偽存真,不要流于表面,“要實事求是,不能亂搞”,“要從客觀存在出發,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要“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周恩來在開展調查研究中深入一線,實地調研,近距離觀察,真正了解社情民意。

  主持長江三峽勘察調研工作,就是周恩來在調查研究中貫徹實事求是精神的范例。1958年南寧會議做出決定,由周恩來主持三峽工程及葛洲壩工程等治理長江的規劃方案制定工作。為了提出科學可行真實有效的治理長江規劃方案,周恩來帶領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視察三峽地區,深入一線實地考察,深入調研長江流域,研究治理方案。他冒著大雪視察了荊江大堤,并連夜召開三峽工程技術討論會。他不顧山路艱險,踏勘三峽壩址,與隨行人員一起登上兩岸山峰,實地考察地貌,查閱壩區的地質水文資料,詢問各種工程數據,他的隨行工作人員告訴技術人員“總理發現里面的數據有錯誤”,后經復查證明數據確實不對。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之后,周恩來確定了長江流域的治理基本原則建議。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黨中央批準了長江流域治理規劃的報告。周恩來提出的治理長江、興建三峽的基本方針,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周恩來指出:“調查研究,必須貫徹實事求是精神,各人的認識總是有局限性的,要擺脫局限性、片面性,必須進行比較、綜合、分析。要改正缺點錯誤,必須從深入下層,深入群眾,認真進行調查工作入手。”向周恩來學習調查研究,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調查研究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聽群眾真話、察當地實情,把調研做深做實、把情況摸透摸實,真正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要搞好調查研究,就要真正聯系群眾”

  周恩來指出:“要搞好調查研究,就要真正聯系群眾。”“要了解真實情況,就要與老百姓平等相待。”他認為,“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周恩來一生始終堅持真正聯系群眾,堅持虛心向群眾學習,關心群眾生活,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群眾身上,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為群眾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

  1961年3月,中央廣州會議決定中央領導同志要深入基層,針對農業農村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周恩來此次選擇河北邯鄲作為重點調查對象。1961年4月28日,周恩來前往邯鄲調查。此后一連3天,他先后聽取了地委書記龐均和時任河北省省長劉子厚的匯報。5月2日返回北京處理要務后,3日凌晨又赴邯鄲農村以公共食堂問題調查研究為切入口,展開邯鄲調查。在武安縣伯延公社,他走訪了幾十戶貧下中農家庭,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情況,視察集體食堂,察看社員伙食,他走鄉串戶,與群眾同吃玉米面糊。在走訪途中,他無意中發現路邊的樹木,只見樹干和樹枝不見樹葉,隨即他走入社員家中看到“除了樹葉、咸菜、野菜以外,就沒有東西了,硬是沒有存糧”,感到十分震驚。隨后,周恩來召集隊干部社員代表、農機站和修配廠的職工等先后召開7場座談會,聽取群眾的聲音。在座談會上,他親切地與大家交流,“我這次來是想聽大家的心里話,有話只管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伯延的一個叫張二廷的社員直言不諱地對周恩來說:“這兩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這樣下去兩年,連你也會沒有吃的。”“因為我們當然首先要顧自己,你們征購不到,還不是沒有吃的?”周恩來后來說:這句話對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動。此后,周恩來又走訪多處,與社員在炕沿上促膝交談,了解群眾真實生活狀態,調研農村人民公社實際情況。

  經過多方面調查了解,周恩來如實向中央匯報了農村公共食堂問題和社員不贊成供給制以及要求包產到隊等呼聲。當年6月12日,中共中央修改并公布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其中,最重要的修訂是取消供給制和實際上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周恩來主持的邯鄲調查和其他領導人主持的調查研究,對放寬農村政策,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創造了重要條件。

  周恩來指出:“我們下去調查要堅守毛澤東同志的三條原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堅持真理,糾正錯誤。智慧是從群眾中來的。”“做事切勿忘掉勞苦群眾的切身利益”,“永遠不能與群眾脫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注意調研”,對于群眾關心的問題“要反復調查研究”。向周恩來同志學習調查研究,就要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周恩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不僅使群眾路線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也使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獲得堅實基礎。

  “領導必須第一時間趕到重大突發事件現場”

  周恩來指出:“一切問題都要到現場去實踐,通過實踐,不斷總結,取得經驗,然后再實踐再總結。”“現在我們要進行建設,首先就要進行發掘、調查、統計和搜集材料的工作。這是準備工作,是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基礎工作。”周恩來同志不僅號召全黨重視調查研究,充分認識它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作用,而且他本人身體力行,盡管工作異常繁忙,仍然進行各種形式的調查研究,特別重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1949年4月25日,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后不久,北平電車廠意外發生了燒毀59輛車的火災事件。周恩來一聽到消息立即趕往火災現場處理,批評沒有迅速上報的做法,當即作出“領導必須第一時間趕到重大突發事件現場”的指示,成為此后北京市乃至全國各部門工作的一項重要規定。

  1954年冬天,周恩來聽說北京的公共汽車十分擁擠,職工上下班很不方便,就帶著秘書去親身體驗。調查后,他將有關負責同志找來,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和制定解決職工上下班公交擁擠問題的具體措施,解決群眾生活的切實需求。

  1956年7月,周恩來冒著酷暑來到上海進行調查研究。他深入到一家鋼鐵廠的轉爐車間觀察生產情況,酷暑之下,車間內溫度極高,看到爐前工人操作時汗流滿面的工作場面,就詢問車間負責人:“車間的溫度有多高?”車間負責人回答:“有40多度。”周恩來提出疑問說:“我在夏天到過熱帶地區,那里的溫度就是四十幾度,但遠沒有你們這里這么熾熱。”他隨即指示,我們必須關心工人的疾苦,及時改善工人的生產條件,必須做好夏季防暑降溫工作。調研結束,周恩來回北京不久,國務院就向全國發出了《工業企業必須認真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各地積極落實,由此高溫生產問題得到了解決,工人工作環境逐步改善。

  周恩來指出:我們必須深入不同現場調研,“個人所處的環境總有局限性,要從多方面觀察問題;一個人的認識總是有限的,要多聽不同的意見,這樣才利于綜合。”他還說:“我們管理著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就要注意聽取各種意見。對我們共產黨員來說,就是要分辨出哪些意見是對的,哪些意見是不對的。這對于我們也是一個鍛煉,教育和學習。”向周恩來同志學習調查研究,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現場,注重系統周密的調查方法,就是要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邁開步子、走出院子”。

  (摘編自8月14日《北京日報》 秦睿/文)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